党课讲稿: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①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放全人类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自我革命精神体现了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价值取向。自我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品格。毛泽东同志认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③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在与党外的各种反动势力和思想坚决斗争的同时,又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路线、落后观念、腐败现象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互通与互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气,熔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互通之处,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具有共同点。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世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要顺应、遵循规律。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阴阳、祸福、有无、理气等关系的论述,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土壤、理论体系、思想特质和认知模式不同,二者又存在相异性与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在社会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则从大自然观、大社会观、大人类观的宏大场域与个体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人如何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路径。互通性与融合性,促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而生机勃勃;相异性与互补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剔除与创新:以时代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潮流,站在时代最前列,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守是守正,变是改造,依据时代精神,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鉴别,去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吸纳、学习并弘扬精华,在改造中创新,在转化中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应把中华文化特有的中国式的表达形式和民族色彩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接受的广泛性、理解的深刻性。可以说,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和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与结晶。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