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党课讲稿:文化自信

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理论界、文化界的重要任务。对于这样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如何才能抓住主线、发现主要矛盾,从而全面领悟其思想实质?笔者以为,从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入手,将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说到底就是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些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对这一概念的正式阐释,是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中,“文化自信”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它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道清晰、耀眼的主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即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认识这一文化,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充分彰显了文化的深厚性和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从其性质、目标、任务、取向等方面进行定位。有两个基本认识是必须明确的。其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其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根脉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使我们在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意识形态上,始终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才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使我们能用中国理念、中国话语和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文化进步。对这二者的基本认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不移且十分厚重,它掷地有声地道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成为中国人所熟知所喜欢的先进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成为中国人永不凋敝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有中国人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心理特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和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每一个原创性论断,都基于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切思考;基于对先人留下来的丰厚精神遗产的认同、礼敬和扬弃;基于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何以能够走向现代文明?首先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有着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发展始终有源有流、有根有脉。即使在近代遭受外敌入侵和践踏,中国人民始终打不散、摧不垮、分不开,中华文明也并没有因此消失或被同化。其次是因为中国已拥有较强大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和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度焕发生机,当今的中国已实现全面小康,正站在从第一个一百年向第二个一百年进军的历史交汇点上。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当巍然耸立。再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求索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坚持把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往何处去确定了方向。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了前瞻性的部署,其中所定位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要的思想基础。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条件,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三个面向”相联系,开辟出一条通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