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专题党课讲稿:“两个结合”的深邃内涵和重大意义

两个结合专题党课讲稿:“两个结合”的深邃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并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两个结合”的深邃内涵和重大意义。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来源、具体内涵、基本精神、体系结构、介入现实的路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立场、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实践智慧、理论品质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的思想理念相通,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契合,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相通,格物致知的思想方法与辩证唯物的认识论契合。彼此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在中国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命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一度以自我为主体来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发展模式面临中断的危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引发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生命更新。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通过“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得到实践,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与时俱进,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互动融合孕育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铸就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坚持、发展的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进一步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维度的创新空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近现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维持了中华文明的道义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我们党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历史观、人民主体观等维度的契合与相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格物究理思想方法、修身处世道德理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从文化发展层面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两个结合”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相对于西方话语体系,它是基于中国道路和中国实际的文化形态。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是立足当今时代条件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0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